阅读历史 |

第三十章 北海解围 (第1/8页)

加入书签

距离黄巾起义爆发已过去十年,各地黄巾军也基本都被清剿,只有北海一带尚有余党作乱。北海相孔融,字文举,鲁国人,是孔子的二十世孙。孔融少有异才,与诸多名士对答不落下风而传为佳话;又遵孝行,留下了四岁让梨、兄弟争义承担收留党人张俭的罪行等美谈。成年后孔融多次被朝中征辟,历任侍御史、北军中侯、虎贲中郎将等职,行事刚正不畏权贵。董卓进京后,孔融因不满其独揽朝政,多次发表匡正言论与董卓激辩,董卓怀恨在心却又怕杀了孔融后背上残害名士的恶名,便暗示三府举荐孔融到黄巾军最为猖獗的北海国为国相。孔融到北海后召集士民,聚兵讲武,下发檄文,又亲写书札,与各州郡通气,共同谋划抗击黄巾军,数次交战后互有胜负,虽然没能彻底平乱,却也让数万被蛊惑的百姓脱离了太平道。孔融又设置城邑,兴办学校,表显儒术,荐举贤良郑玄、彭璆、邴原等人,以礼对待国人,普及恩惠,一时颇有政声。

曹操肃清兖州后,部分残余的黄巾军无处可去,纷纷往北海聚集。原本屯兵在北海的黄巾军将领管亥将他们收编后,自觉兵强马壮,便再次兴兵作乱。孔融得到消息后出兵到都昌讨伐,不料贼人势大,反将他击退后围困在城内。孔融一心等待外援,可北海的其他官吏皆畏惧黄巾军势大,竟一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