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历史 |

第124章 【聚会1】 (第2/6页)

加入书签

970年的时候,就是不做开发,资产也会变成三倍。这种资产增长速度,很快将原来的大型地产商赶上,这也是为什么‘华资地产五虎’有三虎在六十年代是名声不响的地产商。

新鸿基就更厉害了,上市时的物业资产都有两到三亿港币,这还不包括三人有各自的私人地产公司;1967年的时候,李兆基在加拿大考察移民的事情,他发现自己只有1000万港币,在加拿大可以生活的很好,但是不能在事业上有突破,变回到了香港发展。待1972年三剑客分家的时候,李兆基已经可以分到5000万港币的物业和现金,他私人地产公司还有20多个地盘,当时身家已经是1亿港币以上。五年时间,10倍以上的回报率,可见香江的地产也涨幅之高。

郭德胜就不用说了,不仅是三剑客意志最坚定的,李兆基还跟着冯景禧去加拿大考察一番,郭德胜是一门心思在香江发展;更不要说,他的代理的拉链、尼龙等产品,在六十年代初期每年就可以有几百万港币的收益,恐怕到了1972年,郭德胜的身家已经是大几亿港币的级别了。

至于合和地产,虽然是在1969年成立的,但胡应湘的父亲胡忠是香江的‘的士大王’,家族还有一家老牌地产公司——中央建业。业界和媒体在1972年‘华资地

↑返回顶部↑

书页/目录